郭靖是許多讀者都喜愛的一個角色,他正直善良、勤奮愛國,在金庸筆下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至高美譽。
郭靖還是《射雕三部曲》的靈魂人物,他不僅是射雕時代的男一號,還是神雕時代的精神領袖,即便到了百年之后的倚天時代,郭靖郭大俠的名號依舊讓群雄們如雷貫耳。
不過,金庸卻將郭靖打造成一位悲劇英雄,在《射雕三部曲》的完結篇《倚天屠龍記》里,讀者們驚愕地看到了郭靖戰死襄陽城的噩耗。
原文寫道, 襄陽城破之日,郭大俠夫婦與郭公破虜同時殉難,屠龍刀不知下落。郭祖師當時身在西川,待趕去想要相救父母親人,卻已為時不及。
原來,在楊過退隱之后的第13年,蒙古的忽必烈率領十萬大軍卷土重來。密密麻麻的蒙古兵馬將襄陽城圍了一個水泄不通,郭靖、黃蓉最終寡不敵眾,帶著郭破虜一起戰死沙場。
金庸為何要將郭靖寫死?初讀《倚天屠龍記》的時候,是不是會對這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長大之后才知道,金庸的著作大多沿用了真實的歷史,為了讓書中的劇情逐漸朝歷史事件靠攏,金庸就借著襄陽城被忽必烈踏平的歷史順勢而為,打造了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郭靖。
不過,楊過和郭靖同為五絕,他的武功修為、智慧才干似乎并不在郭靖之下。為何直到郭靖戰死襄陽,楊過依舊銷聲匿跡,給人一種袖手旁觀之感?
楊過在20歲的時候遭遇諸多變故,他和至愛小龍女不辭而別,自己的一條胳膊還被刁蠻任性的郭芙斬落。
不過,斷臂后的楊過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場奇緣,他跟著雕兄走進獨孤求敗的劍冢,一邊服食蛇膽,一邊山洪練劍。在楊過的努力下,他練成了一門凌厲至極的玄鐵劍法。
在楊過36歲的那一年,他又集百家之長,以黯然神傷為意境,自創了一門不注重招式的剛猛掌法:黯然銷魂掌。
在絕情谷谷底找到小龍女之后,楊過馬不停蹄地奔赴戰場,他先用黯然銷魂掌擊敗金輪法王救出被挾持的郭襄,后又甩出三粒飛石擊斃了大汗蒙哥。
蒙哥一死,蒙古大軍立時大亂,在郭靖的沖殺之下,蒙古十萬大軍一潰千里,從此元氣大傷。
令人費解的是,13年之后的襄陽城大戰,為何看不到楊過的身影?
倘若楊過出現,他能否擊敗忽必烈,從而改變歷史?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但只要金庸愿意,楊過的出現或許能改變郭靖戰死的結局。
眼見蒙古兵馬來勢洶洶,而襄陽城又大勢已去,在楊過的苦勸之下,郭靖依舊秉持城在人在的信念,不愿跟著楊過棄城而走。
楊過向來狡黠聰慧,他可以趁郭靖不備點了他的穴位,最后帶著黃蓉、郭破虜等人一起逃出襄陽城,畢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然而金庸顯然沒有采取這種劇情設定。
其實,金庸之所以讓楊過憑空消失,自有他的言外之意。
首先,金庸曾在《倚天屠龍記》里的《后記》里寫道, 既然他(張無忌)的個性已寫成了這樣子,一切發展全得憑他的性格而定,作者也無法干預了。
原來張無忌的性格拖泥帶水、優柔寡斷,金庸寫著寫著只能順其自然,被張無忌的性格「牽著鼻子走」。
郭靖也一樣,以他為國為民的性格來看,郭靖絕不會棄城而走,金庸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隨后的劇情發展只能憑郭靖的性格而定了。
既然郭靖之死不可避免,金庸自然不會再讓楊過、小龍女參與到第三次襄陽城大戰,畢竟金庸已經痛失了郭靖、黃蓉兩位主角,若讓楊過、小龍女也跟著一起命喪襄陽城,恐怕讀者會不答應了。
其次,楊過之所以在金庸的安排下做了一個「旁觀者」,和郭靖一家的名字有關。郭靖、黃蓉、郭破虜、郭芙、郭襄這些人名看似雜亂無章,卻可以統稱為郭靖一家,也就是「郭家」。
「郭家」和「國家」同音,暗指戰火紛飛、窮途末路的南宋。襄陽城破之時,南宋皇帝是宋度宗趙禥。那時北方蒙古帝國的軍隊大舉南下,國難當頭之際,趙禥卻把大權交給欺君誤國的賈似道執掌,最終讓蒙古人踏平襄陽城、攻入了中原。
在襄陽城破的第二年(1274年),趙禥因為酒色過度,年僅35歲的他死于臨安宮中的福寧殿。
郭靖為了保家衛國,在襄陽城力戰而死,而南宋皇帝趙禥卻因為縱欲過度而死。對于這麼一個昏庸荒淫的「國家」,楊過自然無法挺身而出,將「郭家」救出于水深火熱之中。
因此,直到《倚天屠龍記》落下劇終的帷幕,金庸也沒有讓楊過和小龍女出現,畢竟與其讓楊、龍二人白白犧牲,倒不如讓這一對飽嘗苦難的戀人避開蒙古人的鋒芒,從此歸隱山林、無憂無慮地過完余生。
各位大俠,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