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TVB播出一部宮廷劇。
瞬間萬人空巷,最高收視飆到 41點,穩坐當年全港冠軍。
劇中四位花旦大斗演技,從宮內到戲外,一度是城中熱話。
這部劇被稱為宮斗開山之作—— 《金枝欲孽》。
18年后,它頻頻被回顧,被效仿。
《甄嬛傳》作者流瀲紫說, 《金枝欲孽》是她的啟蒙。
囂張跋扈的 華妃,對照的正是不可一世的 鈕祜祿·如玥。
如今宮斗劇已經遍地生長,但《金枝欲孽》依然獨樹一幟。
它的立意與敘事方式讓那些後來者都無法超越。
四位主角,戲份均分,互相纏斗,沒有好與壞。
走出戲劇,她們退的退,隱的隱,形似一場夢。
并一同構筑了TVB最真實的女主底色。
《金枝欲孽》注定不一般。
它誕生在港劇沒落的前夜,籌備時飽受質疑,無人看好。
但TVB還是砸下千萬血本,跳出港島,遠赴故宮、橫店等地取景。
于是,這部劇有著其它港劇所不及的大氣與肅穆。
場地恢弘,人物紛繁,鏡頭語言封神。
片頭片中穿插的幾個運鏡,可以說是 解構人物關系的神來之筆。
將結局透露得明明白白,但觀眾還是陷入這種修羅場無法自拔。
這幾個鏡頭也凸顯了選角之經典。
四大花旦 黎姿、佘詩曼、張可頤、鄧萃雯,各成絕色——
玉瑩國色天香,卻聒噪吵鬧自視甚高。一個挑眉,濃麗飛揚。
爾淳隱忍腹黑,但又有情有義,佘詩曼演出了她的內斂含蓄。
資深宮女安茜,性格不討喜,但身世之苦與悲,被演得凄涼。
當然最絕的還屬 如妃,鄧萃雯簡直把囂張霸氣演出神演出髓。
此后,各種宮斗劇中的絕世寵妃形象,都只能算致敬與臨摹。
這又要回到TVB最擅長的敘事上,筆力著實深厚。
監制+導演戚其義這次幾乎設定了宮斗基本模式:
以清宮為底,野史輔佐,充斥女人心女人戲,而爭奪的目標(皇上)反而是陪襯。
開篇便極具張力。
如妃上場就逼死想逃宮的陳妃,人人怕她冤魂不散,唯獨如妃不信鬼神:
「本宮就要看看宮中到底是人怕你,還是怕我鈕祜祿·如玥。」
而玉瑩爾淳安茜,也各有夾縫求生的本事。
玉瑩、爾淳,剛入宮先做姐妹,再成仇敵。
爾淳棋高一著,裝傻賣蠢的玉瑩,處處被算計。
但玉瑩身邊有宮女安茜,數次讓玉瑩渡過難關,并助力她蓄力反擊。
可在遍地詭計與謊言間,安茜不惜背叛朋友與愛人,委身成了皇上的枕邊人。
最終三人各自設局,困獸猶斗,又依賴對方。
可謂是宮斗的絕招。
這當然還不算完,男性角色這邊。
爾淳鐘情太醫孫白楊,孫白楊卻鐘情玉瑩,甘心被她設計,盡力替她爭寵,甚至犧牲自己的前途與性命。
御前侍衛 孔武默默守護安茜,彼此愛慕,孔武又在機緣之下 與經歷喪子之痛的如妃,產生了某種情愫。
于是,每個人面對的所愛,也成了所恨。
他愛她,她愛他,他再為她,她又為他,剪不斷的,全是羈絆。
TVB編劇的狠,偏在千絲萬縷中寫命運的無常。
性情反復的玉瑩,是為了母親進宮當秀女,只想攀上枝頭,博個好光景。
心思縝密的爾淳,則自小被義父培養,成選秀工具,算計好在后宮為營。
斬斷情義的安茜,只愿出宮后與奶奶相聚,後來奶奶被害,她狠心復仇。
這就是《金枝欲孽》區別于其它宮斗劇的地方。
它既有極致的權力肅殺,也有個體的命運流轉。
尤其當你看慣了爾虞我詐上位搏殺的爽文套路,再看這部劇,會更震撼。
《金枝欲孽》的結局,在一片混沌中, 給了悲劇新的生機:
玉瑩在最后一刻幡然醒悟,終究與孫白楊執手,葬身火海。
安茜在宮中動亂時受傷,生命最后一刻,送爾淳逃出宮去。
謀算了半輩子的爾淳,帶著活著和死去的人的期望,與滿目瘡痍的紫禁城訣別。
宮斗沒有贏家,也不會有贏家。
正如最后一幕如妃站在高大的宮墻上,目送爾淳出宮時,念到:
「不愛宮墻柳,只被前緣誤,花開花落自有時,總賴東君主。」
多身不由已: 「只有靠你,完成我們海闊天空的心愿,珍重。」
新仇舊恨,一筆勾銷。
在兒女情長中,在女性的廝殺與互助中。
《金枝欲孽》,完成了愛與人性的塑造。
很奇怪的。
《金枝欲孽》里, 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女主」,你卻能感受到TVB一以貫之的女性主義。
它關照女性群像,囊括港劇常年形成的職業劇模式,并融合了開放包容的價值觀。
人們在當中, 看一群穿古裝的人,講現代江湖的兇險與仁義。
縱然萬般無奈,也不要戀戰,如同劇中所道破的:
「紫禁城有的只是冤魂與仇恨,無的正正只有自己。」
這情節,寫到了職場、時局、感情、人生。
所以每個主角的人生軌跡才可供回味。
更值得體會的是,演過《金枝欲孽》的她們也很幸運。
因為宮里未竟的事業,在戲外意外得到了延續。
參演這部劇的花旦,都在最美的年代遇到最好的角色。
籌拍時,TVB找不到美艷的女星演玉瑩,最后瞄準了黎姿。
黎姿看到劇本后評價玉瑩 「蠢得像豬」,想改戲份,卻被導演逼著拍。
咬緊牙關演下來后, 玉瑩拿下視后,黎姿榮耀息影。
佘詩曼在當時處于上升期,演技就差一口氣。
她那時還未意識到,經此一役,自己 將穩坐TVB一姐寶座長達數年。
而在港圈經營許久,獎也拿夠的張可頤,憑借安茜再收獲一波口碑。
此后北上,又南下,抑郁,再重生。
將劇中的辛苦滋味嘗遍,得以功成身退。
而當年呼聲最高,受到全港一致愛慕的鄧萃雯,雖然與視后失之交臂。
但五年后,她將憑借《巾幗梟雄》系列連莊視后,成為 TVB史上第一女主。
換句話說,《金枝欲孽》給了她們磨礪韌性與專業的機遇。
據導演說,拍戲時演員在 夏天穿冬裝,寒天飲雪水。
幾位主演都曾想過放棄,但好在 「付出總有回報。」
在以女人為主的戲里,我們看到了女性的職業態度與生存本領。
她們在互相成就中,創造了港劇最后的余暉。
時移世易,大浪淘沙。
如今,劇中的幾位主角, 只剩陳豪還堅守在TVB。
其余的演員們,為TVB賣過命,留下過印記。
最后真正「離巢」,去實現自己的海闊天空。
我想,這兩種選擇恰好都是TVB精神的體現。
它曾教會初出茅廬的小人物如何當好演員,何謂職業的初心與堅持。
在平凡的工作中創造不一樣的經歷。
所以他們無論戲服多厚,都不喊累,角色多寡,都咬牙堅持。
而最重要的一點,是鄧萃雯說的: 不要把自己送進深宮似的牢籠。
我相信,TVB其它演員大抵也有這本事。
記得佘詩曼也說過, 自己在宮斗劇中一定能活到最后。
她們身上,有太多《金枝欲孽》的底色, 那個開放式結局,早已言中了很多人的選擇。
即:一個演員在殘酷的叢林法則中,如何頑強生存,實現價值。
這才是這部劇帶給我們最大的意義。
很多人說《金枝欲孽》是開山始祖,也是宮斗巔峰。
劇在那,任人評說。
即便已經18年過去了,但我依然感激。
那時候的TVB古裝劇, 講命數漂浮,高山低谷,講那些不完滿的、自我選擇的人生。
它奮力告訴我們:
「寫自己的故事,為自己而活。」
18年后,這樣的光輝,我們卻再也看不到了。